劇情簡介
深度旅游分為人文深度游和自然深度游。我這里的深度指認知深度,人文方面,需要提前攻略,事后總結??戳?幾座著名的教堂,就需要學習相關的宗教知識。比如天主教、新教和東正教,他們的教堂有怎樣的區別?天主教往往是哥特式的建筑風格,裝飾華麗,外觀雄偉。那有沒有比建筑外觀和內飾更本質的區別呢?如果有,背后的深層邏輯又是什么?
東正教教堂,不是像伊斯坦布爾的索菲亞大教堂那樣,有大圓頂;就是像莫斯科的圣瓦西里大教堂那樣,有蒜頭頂。
而新教教堂相當樸素,沒有花玻璃窗、圣母雕像等,樸實無華。是的,外觀建筑風格也有很多文化內涵。但更深刻的差別另有出處。
那就是宗教改革留下的印記,因為宗教改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起因。那時的羅馬教堂已經相當腐敗,大量兜售贖罪劵?B磯?路德的宗教改革,讓普通人越過那些衣冠楚楚的教職人員,直面上帝。此時出現的印刷術助推了宗教改革,人人都可以通過圣經直面上帝。
新教的“扁平化”,讓人文精神得到了更多體現。新教教堂里,你已經看不到懺悔室了。還記得吧,《紅與黑》里,瑞納夫人就是通過懺悔把于連送上了斷頭臺。
那么,自然深度游又是怎樣的呢?在自然界中,有無數上帝的神奇創造。也許你已經司空見慣,但那可能正是你錯過的“風景”。你可以拿出手機,用百度相機或其它更專業的APP,幫你識別眼前的動植物。AI真在為人類的眼睛加入理解層,你不曾了解的知識會自動出來為你站臺。
植物剛剛從海洋登陸大地時,并沒有我們今天看到的葉子,甚至發達的根系也是植物對抗陸地的干燥而代償出來的結構。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,AI可以是你未來AR旅行的知識導游。
葉子為什么是綠的?秋天變紅變黃又是怎么回事?當氣溫降低,冬季來臨,大樹又為什么要冷酷地拋棄它們的葉子?
屬于裸子植物的針葉植物,冷杉、雪松等,遠看貌似都是三角結構。海南的椰樹又為何那般優雅?闊葉集中于頂端。
我也不全理解,但未來的AR旅游一定會自動詳加注釋。
我自己喜歡畫畫,旅游時也喜歡觀察樹的枝干,看看是否有什么規律。我們人類的長相都被各自的基因鎖定,而一棵樹似乎連完全同樣的兩片葉子都找不到,枝岔又怎么能有什么規律呢。不過我還是發現,枝岔明顯能體現出兩種力量的激烈角逐。一是地球引力的作用,會把枝岔往下拉,二是與之對抗的生長力,分枝部分特別明顯,從弧度的向背就能感知它的生命張力。它逐漸隨生長長度而屈服。這對我畫樹的確挺有幫助。
那我現在就先試著解答前面提出的一些問題,物種要存續是有條件的。其中,在代謝環節就必須解決能源轉換的問題。動物的細胞內是線粒體,它是一臺ATP(能量代謝的基礎物質)機器,負責將糖類轉化為通用的能源貨幣ATP。而對我們這里說的植物來說,是葉綠素,它能對光能進行轉換。它只吸收紅光和藍光,因而發射出的顏色就呈現為綠色。
那么葉子進化為“二向箔”,對光合作用有了更大的工作面積,它因此也是被代償出來了的。那么北方那些針葉林為何就不思進取呢?
要知道就是靠虹吸力量,也無法把水分通過樹干中的維管送到幾十米的樹冠上。植物靠的是葉片上的蒸騰,而蒸騰是雙刃劍,它同樣會揮發掉大量的水分。
到了冬天,這可就變成了大問題了。樹木為了過冬,丟卒保車,就在落葉植物的葉柄根部設計了一個特殊的脫離層,一旦需要,就像壁虎棄掉尾巴一樣,把勞苦功高的葉子們卸磨殺驢了。
至于顏色的變化也另有原因,翻看我的科普島應該能找到。總之,看到和理解是不同的層次。而我這里說得還比較淺,最終都會落實到量子力學的物理層次,每一層都有每一層的精彩。
讀書確實是一種高級旅游,你與著書立說的科技達人對話,過程本身就是你文化生活的一種“高端代謝”。
旅游時,你能從多至七層的斗拱結構里看到什么?沒有一釘的中國古建智慧?還是挑出的翹檐有什么樣的美學傳統?或許兼而有之,因人而異。
這么說吧,每個人能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,能理解的世界就更不一樣了。如果我問:“是書里的世界大呢?還是書外的世界大?”那可真是仁者見仁了。